一、产业投资“风来了”
《2017-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》指出,近年来,服务机器人增速已超过工业机器人。2012-2016年全球服务机器人销量复合增速已高达19%,而工业机器人这一数字仅为6%。
2016年初,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也在主持审议机器人发展规划的会议中强调,要认识到服务机器人大有可为,加大服务机器人的开发应用力度。种种信息被业内解读为“服务机器人风来了”。
实际上,早在起风之前,敏锐的资本和投资人已经跑步进入了该领域。2016年初,奥飞动漫、昆仑万维以及中源协和等三家上市公司相继宣布涉足机器人。2015年8月,美的就与日本安川电机公司成立两家合资公司发展机器人。再往前追溯,还有阿里巴巴联合软银、富士康投资了服务型机器人Pepper,能通过语音识别以及语调判断主人情绪。
与其他技术型企业不同,奥飞动漫的优势是内容和IP,其目的是“利用人工智能模式或技术令其IP和内容发挥更大价值”。奥飞动漫方面表示,在功能和价格同样的情况下,一个好的IP可以让消费者购买机器人新品的意愿提升31%。另一方面,奥飞通过战略投资法国蓝蛙、图灵机器人等顶尖机器人公司以及寻找合作伙伴等方式,补足技术层面的缺失。
业内认为,在服务机器人领域,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,尚处于探索阶段,商业化成功的服务机器人企业全球还没有一家。相较于工业机器人已经到思考产业发展研发与应用的阶段,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尚处于摸索阶段,市场格局不清晰。
也正是如此,国内服务机器人产业龙头未现,投资机会巨大。
二、产业投资回报率难估计
同其他前沿技术一样,机器人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,但要大规模部署同样面临着障碍和挑战。在工业领域,很容易预测潜在的回报率,因为机器人在制造业已经应用了很长时间,所以要权衡是否值得投资机器人是很简单的一件事。工厂管理人员可以将当前劳动成本与部署机器人后劳动成本相比较,或者是对现在生产率与部署机器人后生产率做一下对比。投资人也可以依据类似的指标,来评估工业机器人企业的盈利潜力。
但是,在新兴服务机器人领域,仍然无法明确预估未来回报率。对于像家用自动化和玩具机器人这种消费型服务机器人来说,必须要对大众市场具有吸引力,同时价格要低,并能给消费者带来明显的益处。但是目前,大多数消费型服务机器人并没有达到这三个标准,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“太贵”、“太技术化”或者是没有“必须要买”的明显益处。而对于那些在企业(包括办公室、仓库、医院和零售店等)应用的服务机器人来说,投资回报率相对比较容易预测。
总的来说,如果服务机器人能够降低劳动力成本,帮助工人提高生产率,或是增加吸引客户的新服务项目,那么就比较容易预估它的货币价值。如果它的不确定因素过多,那么投资回报率的预测失准率就很高。